11月28日,河北省唐山市。一輛大貨車在轉彎過程中發生側翻,車上裝載的35噸桔子瞬間傾瀉而出,散落的桔子遭到民眾哄搶。除了一部分橘子被低價銷售出去和哄搶走了以外,大部分橘子都被來哄搶的民眾踩爛了。(11月28日央廣網)
哄搶風潮一波未平一波又起,前天搶菊花,今天搶桔子,不知明天又要搶什麼!我們真的缺少這些物資嗎?並非如此,一是占便宜的心態,二是湊熱鬧的本能,有好處為什麼不去撈點兒?這是國人的常規心態,即便是我們早已是衣食無憂。也許是生活太無聊,想給平淡的生活添些情趣吧,於是或哄搶或起哄,以此來滿足自己貪婪或畸形的心理需求。搶來搶去,把文明搶得七零八落,只剩下滿地瘡痍和嘆息。
哄搶鬧劇一再上演,反映國民素質有待提高。中國人有個陋習,那就是喜歡看熱鬧,看熱鬧不嫌事兒大,看著看著就加入了湊熱鬧的隊伍,哄搶、哄抬,一哄而上,各種見不得光彩的事情一再被曝光,不但給文明中國臉上抹黑,還帶來了不良的社會影響。臺灣作家柏楊先生《醜陋的中國人》一書中批判中國人有劣根性,柏先生以憤怒的口吻痛斥中國人“恨鐵不成鋼”,喜歡“窩裡鬥”“不團隊”,並認為中國人的“臟、亂、差”非一般國家的民眾可比。雖然筆者並不能完全苟同柏楊先生的觀點,但也認為,中國國民的素質與文明還有一定的距離。
“中國式”似乎成了一種諷刺,也許是一種自嘲和揶揄,但不管怎麼說,大凡與“中國式”沾邊的事情都不盡光彩。“中國式”過馬路,“中國式”廣場舞大媽,“中國式”跨欄……國人創造了數不盡的中國式,也把中國式陋習發揚到極致。我們一直在指責“中國式哄搶”一類的鄙陋行為,但這種事情仍然頻頻發生,我們的文明意識為何始終不能覺醒?沉醒了千年會不會還要繼續?我們任由文明的碎片散落不加珍惜,幾千年弊病不是一兩句指責就能將其規勸至正確的航向,修複文明的創傷需要真正的文明自律和自覺。
破解“中國式哄搶”的頑疾,要靠完善的社會管理體系。“中國式”不會自然消失,若任其發展,只能愈演愈烈。經過幾千年的社會實踐證明,文明自醒有時候只不過是天方夜潭罷了,既然不能自我療傷,那就在管理上下功夫吧。“中國式”給社會管理出難題,但同時在催生破解這一難題的辦法,事物在矛盾中發展,正是這個道理。
哄搶其實不是中國人的專利,然而卻被冠以“中國式”,聽來總覺不舒服。一個國家,長幼有序、母慈子孝、交通井然、城市包容,這都是文明的象徵。會有一天,我們中國人也會被貼上“文明”的標簽,而在外人眼中,中國也不再是“中國式”的中國,我們也會收起一地的碎片將其好好呵護。待到那時,文明之邦盡顯大國風範,中國人腰桿筆直,向文明致敬。
文/徐雲方 (原標題:中國式哄搶,文明散落一地)
- Mar 06 Thu 2014 12:19
中國式哄搶,文明散落一地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